top of page

化書 - 道化

  • sgchonsa
  • Nov 27, 2024
  • 3 min read

道化道之委也,虛化神,神化氣,氣化形,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。


这一段描述了从虚到形的生成过程,道家认为这是宇宙间造化的一条路径,从无到有,从潜在到显现。

• “道化道之委也”:这里“道”是指宇宙的本源和终极规律,“委”可以理解为最终归宿或细微之处。意思是,道通过化生,展现出变化的终极规律。

• “虛化神,神化氣,氣化形”:道的变化表现为从虚无到有形的过程:

1. 虚化神:从无形的“虚”生发出“神”这种非物质的存在(精神或能量)。

2. 神化气:从“神”转化为更具体的“气”,道家认为“气”是万物生发的中介。

3. 气化形:最终,气凝聚成具体的形体。

• “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”:形体的生成导致了万物的充盈、繁盛,也意味着一种物质性的限制(“塞”)。


道之用也,形化氣,氣化神,神化虛,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。


这一段描述了“反本归源”的过程,从形体的存在逐步回归到道的本源。它强调的是一种“通”的状态——即超越具体物质的限制,达到无碍的境界。

• “道之用也”:这里说的是道的运用或者“返化”的过程,与上文的生成过程相对。

• “形化氣,氣化神,神化虛”:即从有形的物质回归到“虚”:

1. 形化气:形体的瓦解化为无形的气。

2. 气化神:气进一步精炼为“神”。

3. 神化虚:最终回归到“虚”,至高无形。

• “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”:虚达到明净的境界,万物因此能够彼此通达。虚无的本质带来了自由和无碍。


是以古圣人穷通塞之端,得造化之源,忘形以养气,忘气以养神,忘神以养虚。


圣人的修行路径是逐步舍弃具体的存在,达到与道的本质相通。这种“忘”不是遗忘,而是一种超越和升华。

  • “穷通塞之端,得造化之源”:古代的圣人通过穷究“通”和“塞”(生成与限制)的道理,掌握了宇宙变化的根本。

  • “忘形以养气,忘气以养神,忘神以养虚”:修行的三个层次:

1.      忘形以养气:舍弃对形体的执著,从物质层面提升到气的层次。

2.      忘气以养神:再进一步,从气的层次提升到精神(神)的境界。

3.      忘神以养虚:最后,连“神”也超越,进入“虚”的本源状态。


虚实相通,是谓大同。

  • “虚实相通”:这里指虚与实并非对立,而是相互依存、相互转化的。

  • “是谓大同”:当虚与实达到平衡与统一,这就是宇宙的“和谐”状态,也就是一种至高境界。


故藏之为元精,用之为万灵,含之为太一,放之为太清。

道的不同表现形式,体现了从精微到宏大的变化过程。

  • 藏之为元精:道在潜藏状态下表现为精气的本源。

  • 用之为万灵:在显现中,道展现为万物的灵性。

  • 含之为太一:道内含一切,统一万物。

  • 放之为太清:道的展现状态是一片清明。


是以坎离消长于一身,风云发泄于七窍,真气熏蒸而时无寒暑,纯阳流注而民无死生,是谓神化之道者也。

  • 坎离消长于一身:坎为水,离为火;水火在身体内的平衡,是道家炼气的核心。

  • 风云发泄于七窍:风云象征气的运行,七窍(眼、耳、口、鼻等)是身体与外界交流的通道。

  • 真气熏蒸而时无寒暑:当真气充盈时,内在能量调和,可以超越外在环境的寒暑。

  • 纯阳流注而民无死生:纯阳之气运行于全身,修行达到极致时,可超越生死的限制。

  • 是谓神化之道者也:这就是“神化之道”,通过修行达到身心与宇宙的合一。

Comentarios


©2021 by sgchonsa 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