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道之士,须是得遇作家,方可明真悟道。
得遇真师,方可飯向。
传道受法,须是日前揣度其师委有妙理,源流清切,然后亲近。
日积月深,恭敬信向。
次宜具状贾香,盟天誓地,歡血饮丹,
传授道书,隐決,秘法,玄文,佩奉修持。
虽得其传,不可便弃。
常侍师门,参随左右,求请口诀玄奥,
庶无疑难,自然行之有灵。
尝闻高古祖师,徒弟皈向者纷纷然甚众,
师按察徒弟之心,中有心行不中者,不与之;
不尽诚者,不与之;
无骨相者,不与之;
五逆者,不与之;
及有疾者,不与之;
吏曹狱卒,始勤终怠者,亦不与之。
中有徒弟、 若与师心契合,气味相投,随机应化。
得度者,当以愧心对之。
忽遇师门试探弟子,难以难事,相付勾干、
或中间不从所求,弟子切莫私起怒心。
若生怨恨以贻咎师之惩、 阴过阳报,毫分无失。
所得法中神明将吏,亦不辅助。
岂不闻汉张良事黃石公,三进坦桥之履、
公见诚心,乃传【素书】, 后为君师。
若求师者,当究是理。
道法之师,始终心意如一,弟子始终亦如一,进道自然无魔。
所谓弟子求师易、 师求弟子难,诚哉是言也。
“得遇作家,方可明真悟道”:强调师者的重要性,必须遇到真正的明师才能开悟。这提示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,光靠自己摸索可能会绕弯路,而明师能指引正确的方向。
“传道受法,须是日前揣度其师委有妙理”:寻师之前需观察、考量这位老师是否确实有深厚的智慧和正当的法门。
“日积月深,恭敬信向”:找老师需要时间的积累,展现真诚的敬意和坚定的信念。
“盟天誓地,献血饮丹,传授道书”:表达师生关系中的庄重与诚意,这是传统中对师生关系的神圣化体现。
“虽得其传,不可便弃”:即使获得老师传授的法门,也不能因为学到一些皮毛知识而停止追随。修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。
不能拜为师的种种情形:
不尽忠诚者,不与之:若老师对道或对学生不忠诚,便不能选择。
无骨相者,不与之:缺乏坚定的品格和道义之人,不适合作为师者。
五逆者,不与之:有悖道德和正义的人不能为师。
始勤终怠者,亦不与之:若老师在修行上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,也不适合。
“弟子忽遇门试探师子,难以难事”:学生不可轻易试探或考验老师。
“切莫私起怨心”:学生若对老师怀有私怨,甚至暗中报复,会破坏之间的关系,损失福报。
“道法之师,始终心意如一”:理想的老师和学生关系是相互信任,老师始终如一地指引学生,而学生也应始终感恩和信赖老师。
反思与感悟
老师通过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指导我们,而我们也通过付费表示对他们的尊重和支持。
#2 老师能帮学生明确修行的方向,激励学生以更严谨的态度去对待学习。
每个人对修行的理解和方式不同,他们的选择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人。关键是,要对自己的路负责,不必受他人影响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