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sgchonsa

白玉蟾 道法九要 #4 持戒第四

夫行持者,行之以道法,持以禁戒。

明其二字,端的方可以行持。

先学守戒持斋,神明自然辅佐。

萨真人云:

道法于身不等闲,思量戒行彻心寒。

千年铁树开花易,一人酆都出世难。

岂不闻真人烧狞神庙,其神暗随左右,

经一十二载,真人未尝有纤毫犯戒,

其神皈降为辅将。

真人若一犯戒,其神报仇必矣,

今人岂可不持戒!

更当布德施仁,济贫救苦。

昔晋旌阳许真君,一困者为患,

其家抱状投之于君。

君闻得疾之因,乃缘贫乏不得志而已。

真君以钱封之于符牒,祝曰:

此符付患者开之。

回家,患者开牒得钱,以周其急,其患顿愈。

济贫布施,则积阴德,行符之人,

则建功皆出于无心,不可著相。

著相为之,则不是矣。

若功成果满,升举可期矣。


  1. “行之以道法,持以禁戒”

    • 修道必须以道法为行为准则,并以戒律为内在的约束力。

    • 持戒是修行的根本,戒律能让修道者守住内心的纯净,避免被欲望和杂念牵引。

  2. “明其二字,端的方可以行持”

    • 这里的“二字”指“行”和“持”。只有深入理解“行持”的意义,才能真正做到身体力行,严格持戒。

  3. “先学守戒持斋,神明自然辅佐”

    • 修道者必须从守戒和持斋入手,这样神明才会自然护佑。

    • 持戒不仅是对外在行为的约束,更是内心修为的体现。

  4. 萨真人的教诲

    • “道法于身不等闲,思量戒行彻心寒”:道法承载在修道者身上绝非寻常之事,持戒应谨慎自省,常常让自己因戒行不够而感到警醒。

    • “千年铁树开花易,一人酆都出世难”:比喻修道成就的难度,强调必须严格持戒方能达到修行的高境界。

    • 岂不闻真人烧狞神庙,其神暗随左右”:讲述真人烧毁狞神庙,庙中神因而跟随左右观察真人是否犯戒。

    • 经一十二载,真人未尝有纤毫犯戒,其神皈降为辅将。”:在十二年的观察中,真人未有丝毫破戒行为,最终感化了神,令其皈依并成为辅将。

    • “真人若一犯戒,其神报仇必矣”:说明持戒对修道者的重要性,破戒不仅会导致道心不稳,还会招致灾祸。

  5. 旌阳许真君的故事

    • 许真君帮助一位因贫困而生病的人,发现病因是因为生活困顿所致,于是以符牒与金钱帮助对方解决燃眉之急,病患因此痊愈。

    • “济贫布施,则积阴德”:布施行善不仅是帮助他人,也是在积累自己的德行。

  6. 无相布施的关键

    • “行符之人,则建功皆出于无心,不可著相”:真正的布施与行功,必须是无心而为,不执着于结果。

    • “著相为之,则不是矣”:如果刻意追求布施的结果或功德的积累,就偏离了修行的本质。

  7. “功成果满,升举可期矣”

    • 修行者若能严格持戒,并通过布德施仁积累功德,最终将有望功德圆满,得道升仙。



 

反思与感悟


佛教说戒定慧。戒阻止犯错,也是一种护持。持斋帮助身口意的清净,更好的帮助持戒。


戒为定之基:戒律能够帮助修行者避免外在的干扰,从而进入清净状态,为修定创造条件。

定为慧之门:当心定下来后,才能观照内心深处,发现真实的智慧。

慧为终极目标:持戒和修定的最终目的,是为了启发智慧,破除对世间的迷惑,证得涅槃或大道。


持斋在道教中不仅是限制饮食(例如素食、戒杀生),更重要的是调养身心,通过内外的清净达至道的境界。

  • 饮食清净:持斋的基本形式是清淡饮食、戒除荤腥,强调饮食的节制,减少对身体和精神的负担。

  • 行止清净:持斋还包括对行为的约束,比如清静寡欲、远离喧嚣。

  • 心念清净:真正的持斋不仅是外在行为的清净,更是内心的纯净无染,这便引出道教的“心斋”观念。

2 views0 comments

Recent Posts

See All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