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观行持者, 间或不灵, 呼召不应者, 何故? 初真行法者, 累验非常, 广学者却不如之。此非法之不应也, 缘学者多传广学, 反使精神不能纯一, 分散元阳。登坛之际, 神不归一, 法不灵应。岂不闻老子云: "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宁, 人得一以灵。" 今志于行持者, 必当守一法而自然通天彻地。不知抱玄守一为最上功夫, 但耽于广学, 反不能纯一矣。盖上古祖师, 虽有盈箱满筐灵书, 留之引导凡愚, 开发后学。不知师心自有至一之妙, 不教人见闻, 鬼神亦不知其机, 用之则有感通。且法印亦不可多,专以心主一印, 专治一司, 专用一将, 仍立坛靖 , 晨夕香火崇奉, 出人威仪, 动止恭敬,诚信相孚,自然灵应。切不可疑惑有无, 昧于灵台。须是先以诚敬守之, 必获灵验。斯为守一之道矣。
“近观行持者,间或不灵,呼召不应者,何故?”
释义:观察一些修道者的实践,发现他们的法术时常不灵验,呼召神灵也没有回应,是什么原因呢?
解读:这是对一些修行者的现象提出反思,提醒人们不要仅从外在效果评判法术,而是要深入探究根本原因。
“初真行法者,累验非常,广学者却不如之。”
释义:刚入门的修道者反而能频频灵验,而那些广学多闻的修道者却不如他们。
解读:这揭示了一个矛盾:过于追求广泛的学习反而可能导致效果不佳,因为精神不专注,失去了“守一”的核心。
“此非法之不应也,缘学者多传广学,反使精神不能纯一,分散元阳。”
释义:法术不灵并不是法本身的问题,而是因为修道者追求广泛学习,导致精神无法集中,元气分散。
解读:精神散乱是修道者的最大敌人,追求太多法门和技巧反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。
“登坛之际,神不归一,法不灵应。”
释义:当修道者登坛施法时,心神不专一,法术自然无法灵验。
解读:修道的关键在于心神的统一和专注,否则法术的效力会大打折扣。
“岂不闻老子云:‘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宁,人得一以灵。’”
释义:引用《道德经》的智慧,说明“守一”是天地人三者达到清净、安宁和灵通的关键所在。
解读:修道者若能守住“道”的核心,即“守一”,则自然能通达天地,达到灵通无碍的境界。
“必当守一法而自然通天彻地。”
释义:修行者必须专注于“守一”的修行,才能与天地自然相通。
解读:守一不仅是方法,更是一种内在的修炼,是修行者与道相合的关键。
“不知抱玄守一为最上功夫,但耽于广学,反不能纯一矣。”
释义:抱玄守一是最上乘的修行方法,但许多修道者却沉迷于广泛学习,反而丧失了专注,难以纯一。
解读:过多的追求知识可能让修行者迷失方向,只有专注于内在的“守一”才能真正领悟道的精髓。
“师心自有至一之妙,不教人见闻,鬼神亦不知其机。”
释义:修道者内心自有“至一”的妙法,不需要通过外在的见闻传授,甚至连鬼神也无法窥测其奥秘。
解读:真正的“守一”是一种内在的觉悟,不依赖外在的形式,而是内心的自然感通。
“法印亦不可多,专以心主一印,专治一司,专用一将。”
释义:施法时,不可使用过多的法印和神将,只需专注于一印、一司、一将,集中精神施法。
解读:简化法术过程,专注于单一的目标,才能确保法术的灵验。
“晨夕香火崇奉,出人威仪,动止恭敬,诚信相孚,自然灵应。”
释义:修道者每日早晚虔诚礼敬,举止端庄,内外恭敬诚信,法术自然灵验。
解读:修行者的态度至关重要,虔诚与诚信是通达灵验的根本。
“切不可疑惑有无,昧于灵台。”
释义:修行者不能对法术的成败心存怀疑,否则会扰乱自己的心神。
解读:怀疑心是修行的大敌,只有坚定信念,才能确保修行的成果。
“须是先以诚敬守之,必获灵验。斯为守一之道矣。”
释义:修行者必须以虔诚恭敬的态度坚持守一,才能获得灵验。这就是守一的真谛。
解读:修行的成败不在于技巧的高低,而在于是否能保持一颗专注、诚敬的心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