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玉蟾 道法九要 #8 济度第八
- sgchonsa
- Dec 3, 2024
- 2 min read
学道之人,洞明心地,不乐奢华,不嫌贫贱,不著于尘累之乡,不漂于爱河之内,恬淡自然,逍遥无碍,尘世和同。先当行符治病,济物利人。次可拔赎沉沦,出离冥趣。先度祖宗,次及五道。以我之明,觉彼之滞;以我之真,化彼之妄;以我之阳,炼彼之阴;以我之饱,充彼之饥。超升出离,普度无穷。斯为济度矣。
“学道之人,洞明心地,不乐奢华,不嫌贫贱。”
修道者应对自身内心有清晰的洞察,不被外界的物质富贵或贫贱困厄所左右。这体现了修道者的淡泊名利、看破世俗的心境。
“不著于尘累之乡,不漂于爱河之内。”
不执着于世间的纷扰与责任,不沉溺于情爱的羁绊。这里强调了修道者应超越尘世诱惑,保持内心的清净。
“恬淡自然,逍遥无碍,尘世和同。”
修道者以恬淡、自然的心态,处世不拘束,且与尘世保持和谐。这种态度既是对自我的解脱,也是对世界的包容。
“先当行符治病,济物利人。”
修道者首先应通过符箓、道法等方法治疗病痛,救助他人,造福众生。这是修道实践中最基本的利他行为。
“次可拔赎沉沦,出离冥趣。”
进一步,修道者应帮助那些在迷惑与痛苦中的众生脱离“沉沦”(困于轮回、烦恼)与“冥趣”(迷茫无明),引导他们向光明与觉悟迈进。
“先度祖宗,次及五道。”
度化应从祖先开始,体现了道教对家族与先人超度的重视。接着再扩展到“五道”(通常指众生的五类命运或轮回道,包括天道、人道、修罗道、饿鬼道、地狱道)。
这是从家庭到众生逐步扩展的度化顺序,体现了道教的济世观。
“以我之明,觉彼之滞;以我之真,化彼之妄。”
修道者以自身的觉悟和光明,去引导他人从迷惑中清醒;以自身的真实,化解他人的虚妄。
“以我之阳,炼彼之阴;以我之饱,充彼之饥。”
用自身的阳刚之气,去化解阴暗之气;用自身的圆满,去填补他人的缺失。这种以己度人的方式,彰显了道教修行者的慈悲与智慧。
“超升出离,普度无穷。”
最终的目标是使众生超脱轮回的束缚,达到解脱与升华的境界,并将这种解脱之道无限地普及开来,利益无穷众生。
“斯为济度矣。”
总结而言,这才是真正的“济度”之道——通过修道者自身的智慧、慈悲和力量,帮助众生走向觉悟之路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