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白玉蟾 道法九要 #9 继袭第九

  • sgchonsa
  • Dec 4, 2024
  • 3 min read

学道之人,得遇明师传授秘法,修之于身,行之于世,人天敬仰。末学皈依,愧非小事。当知感天地阴阳生育之恩,国王父母劬劳抚养之德,度师传道度法之惠。则天地、国王、父母、师友,不可不敬,稍有违慢,则真道不成,神明不佑。道法既得于身,道成法应,可择人而付度之,不可断绝道脉。须是平日揣磨,得其人可以付者付之。苟非其人,亦不可轻传也,罪有所归。若得人传授,但依祖师源流,不可增损字诀。忠孝之心相契,切勿生人我之心。弟子若负师,天地神明,昭然鉴察,毫分无失。师伪,弟子亦然。若无人可度,石匣藏于名山福地、海岛龙宫,劫运流行,自然出世。

予感天地父母生化之恩,诸师传道教训之德,将其所得,册成九事,以警后学。若修身立己,积德累功,上体天心,下利人物,行道成真,超凡入圣,伏望见闻,咸希观览。琼山道人白玉蟾述。


  1. “学道之人,得遇明师传授秘法,修之于身,行之于世,人天敬仰。”

    • 修道者能够遇到明师传授秘法,是一件极为难得的福分。通过修行,不仅能够成就自身,还能服务世人,成为人天敬仰的典范。

  2. “末学皈依,愧非小事。”

    • 初学者皈依道门并不是一件轻松的小事,而是需要严肃对待的承诺。

  3. “当知感天地阴阳生育之恩,国王父母劬劳抚养之德,度师传道度法之惠。”

    • 强调修道者要感恩天地的生育之恩、国王父母的抚养之德,以及师长的传道授业之惠。这体现了道教修行中的感恩观念,天地、国王、父母、师友为人生四大恩源。

  4. 天地、国王、父母、师友,不可不敬,稍有违慢,则真道不成,神明不佑。”

    • 若对天地、父母、师长有一丝不敬或怠慢,修道的成就就会受到影响,同时也无法得到神明的护佑。

    • 这里提出修道不仅是个人的事情,还与外界关系紧密相关,特别是师徒关系和对天地父母的敬意。

  5. “道法既得于身,道成法应,可择人而付度之,不可断绝道脉。”

    • 学道者在自身道法圆成后,有责任选择合适的人传授道法,确保道脉的延续。

    • 强调道法传承的重要性,“断绝道脉”被视为大罪。

  6. “须是平日揣磨,得其人可以付者付之。苟非其人,亦不可轻传也,罪有所归。”

    • 传授道法需慎重,应观察弟子是否具备传承的资格,不可随意传授,若传给不适合的人,将承担罪责。

  7. “若得人传授,但依祖师源流,不可增损字诀。”

    • 道法传承需保持纯正,不能擅自更改祖师传下的内容或口诀。这体现了对传统的尊重和对传承准确性的重视。

  8. “忠孝之心相契,切勿生人我之心。”

    • 师徒之间需保持忠孝之心,彼此信任,不应生出计较或人我对立的心态。

  9. “弟子若负师,天地神明,昭然鉴察,毫分无失。师伪,弟子亦然。”

    • 若弟子对师父不忠,天地神明都会明察;同样,若师父欺骗弟子,也会被天地鉴察。

    • 这体现了道教师徒伦理的双向约束,要求师徒双方都必须恪守道义。

  10. “若无人可度,石匣藏于名山福地、海岛龙宫,劫运流行,自然出世。”

    • 如果无法找到合适的传承人,应将道法以石匣封存,藏于灵山福地或隐秘之所。待未来劫运变迁时,道法自然会有机缘出世。

    • 这体现了道教对天命的信任,认为真正的道法会在适当的时机展现于世。

  11. “予感天地父母生化之恩,诸师传道教训之德,将其所得,册成九事,以警后学。”

    • 作者将对天地父母和师长的感恩之情融入文字中,并将所悟总结为“九事”,意在警示后学珍惜道法、谨慎传承。

  12. “若修身立己,积德累功,上体天心,下利人物,行道成真,超凡入圣。”

    • 修行者需通过修身积德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,从而实现超凡入圣的目标。这是修道的最终目的。

  13. “伏望见闻,咸希观览。”

    • 希望见闻此文的后学弟子,能够细心观阅并从中得到启发。

תגובות


©2021 by sgchonsa 

bottom of page